兩岸企業家峰會於2023 年6 月2 日於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第三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會中除工作報告、審議(111)年度各項財務報表外,亦對兩岸產業對接狀況交換意見。
壹、 自貿區與共同市場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FTZ)是經濟整合的一種型態,成員體相互間高度取消關稅、通關等貨物貿易障礙(貨貿協議)、開放市場准入(服貿協議)、相互投資便利及保障(投保協議)、並建立爭端解決機制; 世界各國由於資源稟賦的差異,分工合作,以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的方式生產,然後相互投資貿易,可使資源獲得最有效運用,人民也能獲得最大福祉。
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有條件准許人員往來,協調共同貨幣、財政政策等,即形成「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最著名的就是「歐洲共同市場」,並且已經整合成「歐盟」,共同市場是整合程度最高的一種經濟整合,而且由於高度交流合作,會員間亦可和平融洽相處。
兩岸之間僅一水之隔,語言相同,易於溝通,且互補大於競爭,建立經濟合作制度,效益更大,實應從「自由貿易區」起步,邁向「共同市場」。兩岸在2010 年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相互擴大互免關稅產品項目,並開放部分金融等服務業,向前邁出第一步。
雖然目前世界上有一個反整合、反全球化、保護主義的逆流,包括英國2016 年脫歐,2021 年簽署脫離協議; 2018 年美國川普總統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之協商。但這只是個別國家為了自身利益所採取的行動,例如美國因為與許多國家簽署貨品貿易協議而互免關稅,進口了許多廉價產品,致製造業外移,藍領工人失業,但他忘了美國享受了價美物廉的產品,而且金融服務業,主宰權世界的經濟活動,獲取更高的白領利益。 Read More →
一、 前言
全球製造業在經歷了手工製造、流水線/批量生產/ 標準化、高度自動化、數位化等發展過程之後,進入21 世紀,智能製造逐漸蔚為潮流。為迎接這波新的浪潮,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主要工業大國紛紛實施
「再工業化」戰略,透過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等協同推進智能製造,促進產業升級,追求新一波產業革命競爭的制高點。而智能製造之進展關鍵在於智能裝備,因此,智能裝備製造業已成為近年來各國政策中的重點發展產業。1
兩岸發展智能製造裝備的腳步亦不落人後。中國大陸早在2010 年10 月間提出要加大培育和發展高階裝備業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並將智能裝備列為高階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重點; 嗣於2015 年5 月頒布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將智能裝備列為10 大發展領域之一,積極推動智能製造,展現擠身世界製造強國的決心。
台灣為因應全球智慧製造潮流,加速產業轉型升級,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於2016 年間提出《5+2 產業創新計畫》,將智慧機械列為七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並公布「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旨在以智慧機械發展智慧製造,提供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促進台灣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Read More →
壹、 前言:兩岸經貿正處於關鍵的轉折
回顧過去一年,全球政經情勢持續動盪。新冠(Covid-19) 疫情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美國仍持續擴大對大陸的科技圍堵與投資封鎖,引發一連串的貿易保護主義,以致長期以來吾人所熟悉的全球化體系遭受挑戰,全球供應鏈也面臨重組。與此同時,俄烏衝突仍在膠著之際,加薩走廊戰火又起。
但此此時,可幸的是兩岸關係雖然還未完全正常化,但疫後兩岸在經濟、社會等層面的交流,已呈現恢復跡象。
從數據來看,兩岸經貿依然維持相當程度的熱絡: 根據台灣統計,去年(2022) 台灣和大陸(含香港)貿易總額為2713.9 億美元,其中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1858.8億美元,占台灣整體出口額的38.8%,貿易
順差為1003.7 億美元。2022 年台灣對大陸投資約50.4 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比重約33.6%。此外,截至2022 年,台灣1,682 家上市櫃公司,共有1,210 家赴大陸投資,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總家數的71.94%。累計投資金額達2 兆7,032 億台幣, 較2021 年底增加1,744 億台幣; 投資獲益4,541 億台幣,雖然較2021 年減少982 億台幣,但和歷年相較,獲利金額為次高。 Read More →
壹、 前言:逆全球化的「灰犀牛」蠢蠢欲動
川普(Donald Trump) 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無疑是2024 年全球最受矚目的大事之一; 一般認為,他選舉後推動的經貿政策,勢必將為已相當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情勢,帶來更多挑戰。川普一再強調,上任後要
向所有進口美國的商品課徵關稅,藉此減少貿易逆差; 這個政策不但將帶動美國乃至全球的通膨,各國貿易保護的興起,更可能會加速「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 這個「灰犀牛」的蠢動; 在這樣的情勢下,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特別值得關注。事實上,兩岸經貿的進一步合作,將很可能是突破來年全球經濟變
局的契機。
貳、 兩岸經貿發展:有曲折但仍持續推進
根據臺灣方統計,2023 臺灣和大陸(含香港)貿易總額為2239.5 億美元,同比下降17.5% ; 其中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1522.5 億美元,同比下降18.1%,占臺灣出口總額的35.2%,同比下降3.6%,貿易順差
為806 億美元。從趨勢來看,2023 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增幅雖然呈現滑落,但金額仍呈現正成長; 2024 年前三季除了農曆年的2 月,以及4 月、7 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每月不低於120 億美元,8 月突破130 億美元、9 月更進一步達到140.6 億美元,以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由1 月的47 億美元,增長到9 月的70 億美元(請見表1)。 Read More →
從全球地緣政治的觀點,兩岸在政治上完全敵對、在軍事上嚴重對峙、在經濟上卻緊密相連甚至互為上下游; 這種如兄弟似仇敵、既有合作之利又隨時可能擦槍走火的矛盾關係,是一種極不合理且難以預期的風險。根據財政部今年1 月9 日公布的數字,2024年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總額1506.19 億美元,進口806.23 億美元,合計2312.42 億美元, 占進出口總額26.59%,貿易順差699.96億美元,並以電子零組件、資通及視聽產品為出口大宗,合占總額的75.23%,足證兩岸地理近便,且產業具有互補性,對台灣經貿有極大的附加價值。
川普上任後高舉保護主義大旗,提高關稅壁壘,國際自由貿易局勢面臨巨變,而台積電在美國壓力下赴美設廠,其他高科技產業也轉往日、德、越南等地分散投資,全球供應鏈進入重整,台灣「船小偏遇頂頭風」,恐將面對更劇烈的震盪,如何能務實地在現況下整合兩岸經貿平台,促進合理分工,創造雙贏,才有機會行久致遠。 Read More →
這兩年來,本通訊發行時恰巧都在暑夏期間,首先祝福各位在炎炎熱季,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兩岸關係這幾年來受到區域經濟變化及反全球化勢力興起的影響,左右兩岸關係的關鍵因素漸趨國際化,尤其今年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以來,採取關稅對等政策,更加衝擊世界貿易已有穩定秩序,進而有可能解構全球貿易體系,而台灣一向以出口貿易為其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軸,更難脫離這股新經濟浪潮。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占比從2020 年的43.9% 下滑到2025 年第一季的28.3%,在全球貿易體系轉變過程中,台灣對外貿易也受到影響,而兩岸間的貿易變化更是兩岸關係變化的測溫器。
即使如此,本基金會的宗旨就是在倡議兩岸貿易的正常化與制度化,透過參與經濟論壇,探討兩岸之間貿易存在的不便與障礙,以及該如何解決。因此本基金會每年均出席在海南舉行的亞洲博鰲論壇; 也參與在天津舉辦的兩岸共同市場海河論壇。我們也積極規劃其他與兩岸經濟相關的論壇,期盼兩岸經貿關係能有新展望與新突破。
最後要說的是,本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蕭萬長副總統於2001 年邀請國內多位殷實企業人士成立以來,在董、監事的支持下,一路走來已經經過了24年,就一個純屬民間的基金會來說,難能可貴,在此要特別感謝 蕭副總統當年的高瞻遠囑,成立這個有意義的基金會,也感謝歷年來所有董、監事的指導,使基金會才能不斷往前邁進,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