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貿區與共同市場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FTZ)是經濟整合的一種型態,成員體相互間高度取消關稅、通關等貨物貿易障礙(貨貿協議)、開放市場准入(服貿協議)、相互投資便利及保障(投保協議)、並建立爭端解決機制; 世界各國由於資源稟賦的差異,分工合作,以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的方式生產,然後相互投資貿易,可使資源獲得最有效運用,人民也能獲得最大福祉。

        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有條件准許人員往來,協調共同貨幣、財政政策等,即形成「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最著名的就是「歐洲共同市場」,並且已經整合成「歐盟」,共同市場是整合程度最高的一種經濟整合,而且由於高度交流合作,會員間亦可和平融洽相處。

        兩岸之間僅一水之隔,語言相同,易於溝通,且互補大於競爭,建立經濟合作制度,效益更大,實應從「自由貿易區」起步,邁向「共同市場」。兩岸在2010 年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相互擴大互免關稅產品項目,並開放部分金融等服務業,向前邁出第一步。

        雖然目前世界上有一個反整合、反全球化、保護主義的逆流,包括英國2016 年脫歐,2021 年簽署脫離協議; 2018 年美國川普總統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之協商。但這只是個別國家為了自身利益所採取的行動,例如美國因為與許多國家簽署貨品貿易協議而互免關稅,進口了許多廉價產品,致製造業外移,藍領工人失業,但他忘了美國享受了價美物廉的產品,而且金融服務業,主宰權世界的經濟活動,獲取更高的白領利益。 Read More →

        這兩年來,本通訊發行時恰巧都在暑夏期間,首先祝福各位在炎炎熱季,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兩岸關係這幾年來受到區域經濟變化及反全球化勢力興起的影響,左右兩岸關係的關鍵因素漸趨國際化,尤其今年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以來,採取關稅對等政策,更加衝擊世界貿易已有穩定秩序,進而有可能解構全球貿易體系,而台灣一向以出口貿易為其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軸,更難脫離這股新經濟浪潮。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占比從2020 年的43.9% 下滑到2025 年第一季的28.3%,在全球貿易體系轉變過程中,台灣對外貿易也受到影響,而兩岸間的貿易變化更是兩岸關係變化的測溫器。

        即使如此,本基金會的宗旨就是在倡議兩岸貿易的正常化與制度化,透過參與經濟論壇,探討兩岸之間貿易存在的不便與障礙,以及該如何解決。因此本基金會每年均出席在海南舉行的亞洲博鰲論壇; 也參與在天津舉辦的兩岸共同市場海河論壇。我們也積極規劃其他與兩岸經濟相關的論壇,期盼兩岸經貿關係能有新展望與新突破。

        最後要說的是,本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蕭萬長副總統於2001 年邀請國內多位殷實企業人士成立以來,在董、監事的支持下,一路走來已經經過了24年,就一個純屬民間的基金會來說,難能可貴,在此要特別感謝 蕭副總統當年的高瞻遠囑,成立這個有意義的基金會,也感謝歷年來所有董、監事的指導,使基金會才能不斷往前邁進,永續發展。

        潘( 文炎) 董事長、陳( 力俊) 院士、李( 羅權) 院士、朱( 雲漢) 院士、郭( 旭崧)校長、各位與會的貴賓、學者專家,大家好。

        今天很榮幸來參加由財團法人中技社所舉辦的「AI 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研討會。本次會議的主題非常的有意義,邀請到國內外多位重量級的專家學者,除了討論當前AI 人工智慧所面臨的倫理道理與政府管制的問題之外,還探討如何應用AI 來防治在全球奪取了數百萬條人命的新冠肺炎病毒,相信能讓今天與會來賓都能滿載而歸,同時對我們所面臨疫情後的世界新趨勢,能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知。

        去年年底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迅速擴散至全球許多國家,成為全球性的大疫情,被WHO形容為史上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之一。到十月上旬為止,全球共有188 個國家和地區淪陷,累計已有超過3,500 萬名確診個案,其中有超過104 萬人不幸死亡。嚴重的疫情讓各國政府不得不關閉邊境,嚴格執行檢疫措施,不但讓國際間的商務與旅遊停止,經濟活動也彷彿變成一灘死水。而在這個公衛危機尚未引起多數人的注意時,政府的超前部署,讓國內疫情得以控制,也讓台灣成為許多受到疫情重擊的國家仿效的模範,疫情防治成功也讓國人感到驕傲。

        但是由於新冠肺炎病毒仍未絕跡,疫苗也還沒成功研發出來,目前國與國之間的人員流動都還是需以嚴格的檢疫措施進行管控,不管入境台灣或出境到別的國家,都要居家檢疫14 天,導致經濟活動難以回復正常。因此,能否以先進的AI 科技來協助檢疫工作,一方面簡化或縮短目前的檢疫流程,另一方面仍能避免防疫的安全網出現漏網之魚,或許是另一條解決之道。而政府也應該對AI 科技應用於防疫或醫療行為時,涉及的個人隱私或侵犯人權的相關問題,能夠與社會大眾充分溝通,達成共識。

        上述所提到的這些議題,期盼今天與會的專家學者來為大家解惑,在此我預祝研討會順利成功,並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首先,在炎炎暑熱的八月夏季,祝福各位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本通訊已經有幾年沒跟大家見面了,主要原因是2020 年春,新冠(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以往兩岸正常交流的活動,幾乎全面中止。本基金會歷年來,每年皆出席的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以及諸多兩岸交流的論壇,如昆山產業合作論壇、京台科技論壇、天津海河論壇等,偶採視訊方式舉行,但交流效果較受限制,因此通訊出版就延宕到今年。

        雖然近三年受COVID-19 疫情影響,兩岸實質交流活動大受限制,但是兩岸之間的貿易卻依然平穩,參考財政部關務署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台灣對大陸的出口總值,從2019 年917 億美元、2020 年1,024 億美元、2021 年1,259 億美元、2022 年稍降為1,211 億美元。大陸對台灣的出口,也呈逐年增加趨勢,由2019 年573億美元、2020 年635 億美元、2021 年824 億美元、2022 年為839 億美元。兩岸之間的貿易,使台灣成為貿易出超的最主要來源,這也說明兩岸之間的貿易,已漸形成「共同市場」的關係。

        今(2023)年開春以來,隨著全球COVID-19 疫情的解封,經濟社會生活漸趨正常化,兩岸交流活動也逐漸恢復,採取實體線下方式舉行。就本基金會來說,從2003 年到2019 年每年均出席的博鰲亞洲論壇,也在2020 年停開,2021~2022年則採線上舉行,本基金會均因疫情限制未能出席。今年三月春暖花開之際,博鰲亞洲論壇終於採實體進行,本基金會也難得在三年後,能夠由董事長親自出席盛會,實屬十分難得,本期通訊有篇出席論壇的報導。下半年也積極規劃出席昆山產業合作論壇及天津海河論壇。我們期盼隨著未來兩岸經貿的發展,參與更多與兩岸共同市場議題相關的論壇。

        本基金會由榮譽董事長蕭萬長副總統於2001 年邀請國內多位殷實企業人士成立以來,在董、監事的支持下,走過了22 年,就一個純屬民間的基金會來說,難能可貴,在此要特別感謝蕭副總統當年的高瞻遠囑,成立這個有意義的基金會,也感謝歷年來所有董、監事的指導,使基金會能不斷往前邁進,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