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告本基金會近期參加之兩岸暨國際交流活動,通過南聯國際貿易公司李棟樑董事長和遠雄建設趙文嘉董事長為本基金會董事,並審查當(108)年度截至2 月底之財務報告及(107)年度決算書。
一、貿易是經濟成長動力
貿易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世界各國由於資源稟賦的差異,若能分工,各就所長,以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生產,然後透過貿易交換,則各國資源可獲最有效的運用,人民也能獲得最大福祉。「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宗旨就是推動自由貿易,然而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條件並不相同,想要推動一體通用的貿易規則並不容易,因而允許部分會員實施更優惠的措施(稱之為WTO plus),彼此簽署協議以加速推動自由化,此即所謂「區域經貿協議」(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
二、FTZ、FTA、CM、EU 發展
「區域經貿協議」往前追溯, 最早是1950 年代德法兩國的煤鋼同盟,這個同盟旨在煤鋼免稅自由交易,但同時也達成一個戰略性的目標,就是緩和兩國的敵意與軍事衝突。因為這個協議成效良好,因此隨後就有了橫向與縱向的擴張,橫向的是除了原有六個核心國,德、法、義、比、盧、荷外,歐洲其他參加國家愈來愈多; 縱向的則是減免會員國之間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開放市場,即「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 FTZ),後來逐漸的更加深合作的領域,允許生產因素自由流動,因而從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reetrade Agreement, FTA) 演進到「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CM),隨著參加的國家愈來愈多,目前已有27 國,並且發展成為「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發行了統一貨幣「歐元」(Euro)、不僅執行經濟貿易及貨幣一體化政策,同時也擴展到社會、文化等層面的整合,但也因各自經濟及社會條件差異,並非所有的自由措施都通用所有會員國。 Read More →
中國大陸自2013年8月正式批准設立「中國( 上海) 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始,經過七年的發展,實施的地域歷經5 次擴大,由點到線、面,迄今自由貿易試驗區( 以下簡稱自貿區) 數量已達21 個,遍布全中國大陸,形成新時期改革開放新格局。
早在2007 年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就把自由貿易區建設列為國家戰略,2012 年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自貿區之所以成為近年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之一,與國內外政經環境出現巨大變化息息相關( 王旭陽等人2020 ; 丁宏 2020 ; 任學武2017)。首先,從國際環境來看,近十多年來,由世界貿易組織(WTO) 主導的全球多邊自由貿易體制陷入困境,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成為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的新平台,在全球治理領域,規則制定權的競爭逐漸成為國家之間博弈的主軸。面對國際經貿形勢變化,為參與全球貿易規則和投資規則的重構,中國大陸認為,全面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接軌國際體制已刻不容緩,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平台。 Read More →
壹、前言:
一般認為,中、美關係G2 的大國博弈,在短期及可預見的將來,仍然是影響全球與亞太經濟與安全的重要變數。無可諱言的中國大陸的崛起已讓美國感受威脅日益加大,未來中、美總體關係仍然將是競爭、對抗多於互助、合作。近期來,美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主要基於在政治上,西方看到中國不僅沒有走西方式民主道路,而且發展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模式的時候,美國等西方國家深深感受到了威脅。今天,美國為首的西方基本的判斷是中國大陸在政治上的權威主義趨於永久化。在經濟上,今天西方國家認定的中國大陸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內外部影響,主要包括:
一、國家資本主義導致中國大陸內部市場的不開放,西方企業在中國大陸失去了競爭力;二、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政治原則高於經濟原則,也影響西方企業的競爭力; 三、西方國家資本主義是中國大陸外部擴張的主要政治工具。在國際上,中國大陸正建構新帝國主義,藉由一帶一路打造有別於自由、民主與人權等西方價值觀的制度,也使得西方自由世界所建構的的秩序,面臨挑戰與可能解體。
尊敬的郭金龍理事長,尊敬的國台辦裴金佳副主任,尊敬的江蘇省委張義珍副書記,尊敬的南京市委韓立明書記,江蘇省和南京市的各位領導,各位企業界先進,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上午好!
本人很高興能出席今天『2021 年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開幕式,透過視頻的方式向出席盛會的各位領導、產業界先進和嘉賓致意。本人於今年9 月上旬卸任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的職務,今天係首度以峰會台灣方面名譽理事長的身分參加峰會年會。
兩岸企業家峰會自2013 年7 月成立,8年來致力推動兩岸產業的融合合作發展,在兩岸產業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參與和持續努力之下,已經達成很多豐碩的具體成果,並獲得各界的普遍肯定和認同,使峰會成為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穩定兩岸和平發展的中流砥柱,我要感謝大家的支持!
今天的會議選在南京江北新區設立的「兩岸企業家峰會永久會址 – 南京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是峰會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也為峰會未來長久持續的發展,搭建了更為寬廣的舞台,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我要特別利用今天年會召開的場合,對長久以來鼎力支持,促成本項目的江蘇省、南京市歷任和現任的領導,以及各相關單位和同仁,表達最崇高的謝意!
過去二、三年來,儘管全球新冠疫情不斷擴散、中美之間發生貿易摩擦、全球區域經貿結構重組,從而使兩岸的經貿往來和峰會的很多工作都受到影響,兩岸的企業界依然堅定地支持峰會的各項會議和交流活動,成為峰會突破當前困境、積蓄發展動能、開創合作新局最堅強的後盾。
當前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十四五規劃」的嶄新階段,全球和區域經濟發展也出現了極為劇烈的變化。面對此一不確定、不穩定的新變局,本人期許峰會除堅持兩岸產業融合合作發展的既定方針之外,更應努力突破當前的困難險阻、勇於創新,掌握全球經濟發展大勢,積極引領兩岸產業界攜手合作朝節能減碳、綠色能源、生物科技與健康醫療、調整兩岸產業新供應鏈等領域,不斷地探索高質量新方向,為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人民互利共榮建立更堅實的基礎。
最後,本人預祝本次峰會年會順利圓滿召開,與會的各位領導和各位嘉賓身體健康,事業成功,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尊敬的峰會大陸方面郭金龍理事長,尊敬的國台辦劉結一主任,北京市陳吉寧市長和北京市的各位領導,來自京台和兩岸各地的企業先進,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上午好!
本人很高興應邀以此次論壇支持單位 –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的身分,與峰會大陸方面郭金龍理事長共同參與今天『第23 屆京台科技論壇』的「峰會論壇」( 開幕式)。今年的『京台科技論壇』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改以線上線下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採取了突破性的做法,但也仍然延續了京台間的交流,希望能夠協助雙方的產業,共同因應國際新情勢的挑戰,攜手開拓創新融合的對策。本人特別要代表台灣方面的參會者,對論壇主辦單位 – 北京市政府、國台辦,以及北京市各承辦及協辦單位的持續努力,表達感謝和敬佩之意。
『京台科技論壇』已經成功地舉辦了22屆,是北京與台灣之間歷史最久遠、層面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交流平台,過去20 多年來吸引了眾多兩岸企業界的踴躍參與,也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去年8 月,兩岸企業家峰會在郭理事長的悉心安排之下,首度參加了『第22 屆京台科技論壇』; 論壇還特別為峰會台灣方面舉辦了『一帶一路專題論壇』和『京台產融創新論壇』二個專題論壇,同時也針對『兩岸共同市場之路』的新議題進行了非正式研討。今年的『第23 屆京台科技論壇』,主辦方熱情邀請台灣峰會四個產業小組,擴大參與『京台金融合作論壇』等四個分場論壇,同時也邀請台方其他各重要產業公協會共同參與『』等分場論壇。本人要利用這個機會,對郭金龍理事長、國台辦和北京市政府的熱誠邀請和大力支持,再度表達誠摯的謝意。
今年論壇的各個分場論壇討論的議題,涵蓋了兩岸新興策略產業和新基建產業的合作、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兩岸金融產業的國際化和創新合作發展趨勢,以及兩岸防控新冠疫情和促進生醫健康產業合作等各項極為重要且切合時勢需要的關鍵性議題。相信透過這兩天的密集會議,雙方的企業家將有機會進行密切的互動交流,深入探索兩岸產業共同面對當前艱困嚴峻的內外環境,如何攜手合作、突破困境,共謀創新發展,發掘潛在商機的新策略和新途徑。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今年1 到9月的貿易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對大陸的出、進口分別成長 13.3% 和 7.9%,台灣對大陸出、進口占台灣出、進口總值的比例分別提高到43.6% 和 22.2%,顯見大陸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兩岸經貿互賴程度也越來越緊密。此一發展趨勢和成果是兩岸產業依循市場自由運作的原則所達成,對兩岸的經濟和產業發展都有莫大的利益,實在值得雙方好好珍惜和維護。
過去一年多以來,儘管面臨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國際經貿情勢劇烈震盪、產業供應鏈調整重組等重大的局勢變遷和挑戰,大陸方面仍持續堅定採取各項服務市場及金融產業改革開放措施,並致力推動雙循環、新基建等新的經濟大戰略; 對於同樣面臨巨大衝擊的大陸台商而言,將是一個重尋企業穩定運營、致力轉型創新發展,以及拓展更大市場商機的良好時機。大陸方面在今年5 月間出台的11 項對台商的支持措施,除協助台商對抗新冠疫情,儘速復工復產之外,更強調要促進台商參與新型基礎建設、支持台商穩定外貿業務和引導台商拓展內需市場等。以上這些重要的政策措施,將是台商因應當前困境、突破現有障礙、探索未來遠景的最佳憑藉和重要助力。
本人期待北京市能夠充分發揮作為大陸科技創新的重要角色,大力促進產業關鍵新科技的自主創新,並透過9 月間獲批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加速金融業和各項服務業的開放創新,並為大陸的產業科技和金融服務的全面提升作出更大的貢獻,引領大陸的經濟朝向更高層次、更加開放的目標奮勇邁進,也為京台雙方的產業,鋪設一個更為開闊、更高層次的融合合作發展新平台。
最後,本人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與會各位領導及嘉賓身體健康、事業成功。謝謝大家!
潘( 文炎) 董事長、陳( 力俊) 院士、李( 羅權) 院士、朱( 雲漢) 院士、郭( 旭崧)校長、各位與會的貴賓、學者專家,大家好。
今天很榮幸來參加由財團法人中技社所舉辦的「AI 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研討會。本次會議的主題非常的有意義,邀請到國內外多位重量級的專家學者,除了討論當前AI 人工智慧所面臨的倫理道理與政府管制的問題之外,還探討如何應用AI 來防治在全球奪取了數百萬條人命的新冠肺炎病毒,相信能讓今天與會來賓都能滿載而歸,同時對我們所面臨疫情後的世界新趨勢,能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知。
去年年底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迅速擴散至全球許多國家,成為全球性的大疫情,被WHO形容為史上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之一。到十月上旬為止,全球共有188 個國家和地區淪陷,累計已有超過3,500 萬名確診個案,其中有超過104 萬人不幸死亡。嚴重的疫情讓各國政府不得不關閉邊境,嚴格執行檢疫措施,不但讓國際間的商務與旅遊停止,經濟活動也彷彿變成一灘死水。而在這個公衛危機尚未引起多數人的注意時,政府的超前部署,讓國內疫情得以控制,也讓台灣成為許多受到疫情重擊的國家仿效的模範,疫情防治成功也讓國人感到驕傲。
但是由於新冠肺炎病毒仍未絕跡,疫苗也還沒成功研發出來,目前國與國之間的人員流動都還是需以嚴格的檢疫措施進行管控,不管入境台灣或出境到別的國家,都要居家檢疫14 天,導致經濟活動難以回復正常。因此,能否以先進的AI 科技來協助檢疫工作,一方面簡化或縮短目前的檢疫流程,另一方面仍能避免防疫的安全網出現漏網之魚,或許是另一條解決之道。而政府也應該對AI 科技應用於防疫或醫療行為時,涉及的個人隱私或侵犯人權的相關問題,能夠與社會大眾充分溝通,達成共識。
上述所提到的這些議題,期盼今天與會的專家學者來為大家解惑,在此我預祝研討會順利成功,並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