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基金會於2015年3月3日召開「兩岸關係與青年發展」座談會,並邀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林建甫副院長、誠豐研究中心吳瑞國主持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童振源教授、淡江大學大陸所張五岳所長、TCL 公司何再生總裁、資策會產業情報所陳子昂主任、用友軟件公司李紹唐獨立董事等人參加。

        會議由詹火生董事長與陳德生執行長共同主持,並就(一)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台灣年輕世代的機會和挑戰?(二)兩岸經貿互動與年輕世代剝奪感如何消弭與因應?(三)兩岸年輕世代產業合作途徑與趨勢?(四)兩岸產官學界的策略與思考?等議題進行探討。

與會者相關觀點如下

  • 大陸已陸續有企業家如馬雲和雷軍等人願啟動青年創業基金,但台灣企業家態度並不積極。雖然政府亦有贊助青年創業計畫,但宣傳不足、與行政程序仍待改善。
  • 台灣的大學院校對教授規範較多,學校課程長表達十八周、學費長期偏低、教師待遇長期未調整,影響教授工作積極性,加之職業教育受衝擊,皆導致教育體系培養之人才難為社會所用。此外,學者參與企業亦有股份,與不得擔任董事限制,讓學人難有發揮。
  • 台灣媒體與網路訊息長期製造負面思維。其中除了新聞從業人員待遇偏低與素質不佳外,此一行業競爭太激烈,必須多用刺激性字眼引起關注,加之媒體自律不佳,皆是問題所在。
  • 全球化浪潮下,全球參與競爭,年輕世代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有其共同點。兩岸經貿固令大企業獲利,且在所得分配亦造成差異化,年輕世代的失業與就業得不到較佳安排,形成較大之剝奪感,皆是兩岸關係必須面對的挑戰。
  • 台灣六大工商團體較多關注產業自身團體之利益,但是對於年輕世代的就業安排與創業機會關照有限。這些工商團體與年輕世代互動多不足。
  • 大陸台商社會形象亦有改善空間。台灣重大災難捐輸有限,反之中國大陸卻十分積極表態。捐助台灣偏遠地區營養午餐也不積極。如果台商對台灣土地沒有支持與認同,對台灣年輕人就業支持不夠,就難以得到社會認同。
  •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快速,但利益集中少數人、貧富差距擴大。過去兩岸高層人物協商黑箱、權貴利益不是所有人能分享的。此外,台灣機會少,競爭弱;大陸機會多,競爭力強,但壓力也大。
  • 台灣各級政府跨部會協作能力差,各自為政,互不合作。例如,教育部2023年僅剩19萬大學生,但教育部內仍提供40萬學生就學。企業並非不用台灣人,而是台灣學生學非所用,是一種結構性失業。另一例,經濟部要發展文創、LED、面板產業,但人才從何而來?此外,鼎泰豐海外發展、復興航空機師都有職缺,卻找不到人才。
  • 台灣投資環境差,官僚程序多,我們要問外資為何要投資台灣?陸資為何要來?台灣批評依賴大陸深化,其實是國際化做得不夠。吾人雖要進行外資、陸資管理,但總體而言是開放不夠,找不到全球化的定位。國家總體發展受非經濟因素影響較大。
  • 台灣年輕世代雖值得同情,但也該自己負一部分責任,他們的生活態度、紀律、刻苦向上精神都遠遠不夠。在校學習當課程與英文跟不上時卻退選,而不是迎頭跟上。「小確幸」思惟影響了競爭力。

   與會者亦提供部分因應策略思考

  • 兩岸協商透明化、監督體制建立,讓年輕人公平、正義得以訴求。
  • 兩岸政府共同參與協助年輕世代創造機會,青年發展論壇或是白皮書報告都可努力。
  • 成立青年創業基金,配套創投概念,促成更多元青年願景之結合。強化教育體系,提升教育競爭力,並適應市場需求與人才培育功能化。
  • 已為台灣年輕人設立「台北搖籃計劃」,讓青年嘗試,給小額貸款,義務協助。企業家繳稅,若可因支持青年創業有稅負抵免,亦有助資源整合。
  • 政府各部會、各工商團體資源和功能要整合,要強化世代溝通,才能發揮青年輔導效果。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